行业动态

实体书店亟须深度开掘读者的精神需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23-12-22 10:15:13

试想,在如今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如果一家书店不好好经营读者,不善待读者,那么,读者凭什么要和这家书店“双向奔赴”呢?

实体书店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所在地方的公共文化活动,才能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新活力。


这些年,有关实体书店生存与发展的探讨可谓不少。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金国华的对话,引人关注。金国华认为,对于线下渠道,读者关注的是消费场景的文化性、体验感。文化展会高人气与实体门店的销售低迷,充分反映了门店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对如何开掘读者需求,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产品供给,各个实体书店的做法都不同。显而易见的是,那些深度呼应读者精神需求,能让读者共情,满足文化生活渴望的实体书店,其业绩也自然错不了。

应当看到,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读者精神需求方面,无论是小众书店,还是大书城,必然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定位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实体书店“四进”,只是完成了转型的第一步,进入之后就应当深挖各自所在地方读者不同的需求。

实体书店因其自身定位以及所处地段和覆盖人群的差异,在生存方式的探索、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开掘上都有所不同。北京建投书局国贸店是一家近年新开的实体书店,这家书店顺应所在CBD的特色来布局展陈、选品、举办分享会等。除了精选好书,让读者与好书不期而遇,建投书局通过举办展览、分享会、工作坊、纪录片放映活动,来对阅读进行深层次诠释。该书店长达50米的文化长廊,每月更换一次主题。书店还承载了音乐厅、美术馆、小剧场、电影院、会客厅等多种文化元素。这样的阅读空间,也增添了读者的黏性。

笔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共有15家书店新开业,全国则有63家书店新开业。这些书店各具特色,有的主营心理学、哲学和文学三大品类;有的以北京中轴线为灵感来源;还有的以茶文化为主题。某高端香氛品牌在上海开设社区书店“愚园书室”,以“树”为主题精选书籍,引得市民争相打卡;某新茶饮品牌在清华大学旁开设“茶饮+阅读”常规营业书屋等。这些文化加持的经营新思路,无疑给实体书店的转型提供了多样化的范本。

那么,实体书店如何深层次开掘读者的精神需求呢?笔者以为,图书选品依然是关键,各个书店要在深入选好、选对图书品种下足功夫。或许由于认知的偏差,很多书店对各自经营的图书并没有精耕细作,突出特色。不少书店成了大杂烩、小杂烩,没有自己的经营强项和主打特色,因此,也降低了读者的黏性,来和不来、买与不买,都是一样的。

很多书店没有自己的读者“台账”:他们是谁?在哪里?他们的看书习惯是什么?为什么要来我们这个书店?完全是一笔糊涂账。试想,在如今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如果一家书店不好好经营读者,不善待读者,那么,读者凭什么要和这家书店“双向奔赴”呢?

此外,要把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作为突围的抓手。严格地说,由于图书利润的微薄,如果把经营都压在图书上,既不现实,也难以发挥实体书店潜在的、独特的社会角色作用。实体书店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所在地方的公共文化活动,才能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新活力。当然,实体书店要想更好地生存,就要有效地契合所在地方的生活圈,为其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商。

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是因地施策、因店施策,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各自喜爱的实体书店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找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文化活动。未来的书店,其实也是在拼服务、拼选品、拼增值、拼读者。只有那些让读者精神激荡、高度共情,来了书店就像到了自己的精神港湾一样的书店,才有更大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书店的转型要把握读者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已经不是一道选答题了,而是一道必答题。答得越深入,书店转型就越彻底。